|
|正文 |
|
|正文 |
時間:2015年10月12日 |
中央電視臺報道2015我國大中城市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
中國保監會黃洪副主席、人社部社保研究所金維剛所長等領導共同揭曉2015我國大中城市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
中保協朱進元會長在發布會上作重要發言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及《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找到加快促進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的有力抓手和工作支點,中保協立足于國家發展大局、關注全民社會福祉,從全民參與福利保障、養老保障水平提升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積極謀劃,確定了科學研究并逐步構建福利保障和養老儲備等系列權威指數的工作目標。繼2014年開展“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工作之后,2015年11月29日,中保協又在京成功發布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英文簡稱PRI)大中城市報告》研究成果。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出席會議并啟動指數發布儀式,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副董事長、總裁徐玉長,以及人社部、社科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國內養老領域資深專家學者、中保協養老險專委會成員公司有關負責人、新聞媒體等共100余人參加了《報告》發布會。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級新聞媒體、行業和地方媒體廣泛報道,社會反響熱烈。
一、相關工作開展情況
(一)積極謀劃、廣泛調研。從 2014年開始,中保協成立“指標建設工作組”,由朱進元會長任組長,一方面抓統計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開展了對業內外指數相關工作的廣泛調研。2014年底,中保協作為牽頭單位,在會員公司平安養老前期探索的“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基礎之上,聯合人社部社保研究所、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謀劃開展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研究項目,進一步科學界定指數指標體系,調整相關研究內容,準確把握研究方向。
(二)嚴謹論證,精心設計。中保協整合業內外資源,組織多領域權威專家參與指數體系的研究論證和調查方案的設計工作。特別邀請了國家統計局、人社部、全國總工會、老齡委等相關部委的領導,以及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專家學者和行業內會員公司代表,開展多輪研討,對指數研究工作從政府、學界和業界等多角度進行論證,結合中國國情,進一步完善指標設計及權重配比,明確調查研究方向,嚴謹規劃調查方案,合理進行樣本配額。
(三)周密部署、科學調查。為力爭深入全面的了解全國大中城市職工養老儲備的現狀和需求,該項目委托國內著名的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31個省會、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的職工開展問卷調查。為增強調查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調查采取實名制網絡調查與線下現場訪談結合調查的形式,共發放問卷23014份,回收有效問卷5421份。中保協在課題研究報告的編撰過程中,又多次安排專家論證與研討,對最終分析結論進行嚴格審核和把關,確保了指數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權威性、客觀性。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作為首個養老儲備綜合指數,填補養老相關領域研究空白。該指數是國內首個衡量養老儲備穩定度、充足度、認知度,并對其效益評價進行系統調查和全方位數字化測量的一個綜合性的指數。指標體系由3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組成,其中一級指標分別是充足度、穩定度和認知度;二級指標則涵蓋了公眾普遍關注的基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不動產、金融理財、養老規劃等內容。同時在指標體系中納入相應的權重系數及五個檔次的評價基準,實現了多維度對我國大中城市企業職工養老儲備情況進行客觀、綜合、全方位的量化評價,填補了我國養老相關領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二)客觀量化反映養老儲備情況,為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有益參考?!秷蟾妗凤@示,2015年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為59.7,表明目前的儲備狀況基本滿足了城市職工養老儲備的要求,但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巨大。同時,該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指數度量的方式,對我國城鎮職工的養老儲備情況、風險防范程度以及養老責任的認知程度等進行了科學量化評價,客觀反映職工養老儲備以下7大特點:(1)總體水平基本滿足需要,不同行業和企業存在較大差異;(2)基本養老保險構成養老儲備主體,其他保障方式發展不足;(3)住房的變現能力面臨挑戰,養老功能不宜高估;(4)金融資產貢獻較高養老儲備,儲蓄傾向遠超消費;(5)未來養老預期相對樂觀,但規劃程度不足;(6)養兒防老觀念淡化,對政府養老依賴度逐步下降;(7)養老體系改革社會預期增強,不同改革舉措接受度有較大差異等。上述研究成果對于推進我國養老體制改革、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具有積極的借鑒參考意義。
(三)基于指數調查結果發現問題,并提出明確政策建議?!秷蟾妗凤@示我國職工養老儲備目前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年輕人群養老覆蓋程度較低,參與基本養老保障體系的意愿不足。30歲以下受訪者中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高達20.1%。二是養老儲備過于依賴儲蓄,金融工具使用率不高。人們選擇銀行儲蓄的比例高達79.8%,其次是不動產,比例為50.4%。三是對保險工具的運用較為缺乏,削弱了抗風險能力。職工自行購買重大疾病保險的比例僅為38.7%,沒有購買過任何保險產品的職工占比高達42.0%。
基于調查結果及發現的問題,報告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應關注改革的時間節點和先后順序?;攫B老保障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但要注意路徑選擇,抓住重點。二是提高職工養老儲備水平應盡快明確發展道路。需大力發展企業提供的或個人自行購買的各種商業性保險和年金產品;引導家庭重構資產配置,降低銀行儲蓄和不動產偏好;推動全社會福利觀念的根本轉變。三是重構家庭大類資產配置應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盡快推出“稅延個人養老賬戶”,讓職工自己參與賬戶投資增值。
三、專家評價及媒體反響
(一)領導及專家評價
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袁序成主任對指數研究成果進行點評,指出:“養老指數的調查研究工作,利用指數化的方式對大中城市各類企業職工養老儲備的充足度、認知度、穩定度進行評估,有利于政府部門研究制訂相關政策措施,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也有利于激發個人養老意識、主動規劃和及早積累,提升保障水平”。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金維剛所長在發言中首先代表人社部對指數的發布表示了熱烈祝賀,他認為PRI指數的研究和發布有助于對中國職工養老儲備狀況進行比較科學地評估,有利于研究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有益于促進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社科院鄭秉文教授表示,2015年是養老金改革的大年,中國養老金三支柱改革都進入了深水區,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加強商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過程中,養老儲備指數是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和指標體系,應該成為我們中國養老保險領域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的指數。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從銀色經濟內涵及發展戰略的角度解讀了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充分肯定了指數研究成果的科學性、代表性和客觀性。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表示,養老儲備指數的發布恰逢其時,它體現出了中國日益嚴峻的養老形勢,商業保險作為養老保險的第三支柱已經到了亟待完善、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
(二)媒體及各界反響
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中央級及行業和地方共58家媒體全程參加發布會,并在當天及后續集中進行了廣泛深入報道,社會反響空前熱烈。央視共有四檔新聞欄目對指數發布及內容進行了報道,包括CCTV-1“新聞直播間”、“晚間新聞”和CCTV-2“經濟信息聯播”、“第一時間”欄目,報道時長多達3分到四分半鐘。此外,北京電視臺,央廣“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以及人民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中國保險報等多家紙媒也進行了連續報道。截止12月3日晚17:30的輿情監測顯示:各媒體發表或陸續轉載的指數相關報道共計2486篇;央視網、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鳳凰網、財經網等網媒和微信公眾號閱讀量近13萬人次。經分析,相關新聞全部為積極的正面報道,多集中于研究成果的內容和養老儲備相關問題的探討。顯示出社會、媒體及公眾對養老儲備狀況的高度關注和參與熱情,以及對進一步提高我國職工養老儲備保障水平的熱切期望。
此外,指數的發布還引起了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業內外相關機構的高度重視,全球保險行業協會聯盟主席、美國人壽保險協會會長等一些外資機構相關人士也對該項研究成果表示出極大的贊賞和關注。